这个系列会阶段性的分享一些读到的、看到的优秀的内容,以及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1、OPENAI官方发布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五位专业作家用GPT的提示词技巧。
时到今日,对普通用户来说,写好提示词仍然你和AI互通最重要的技能。这里官方给答案,自然要好好学习,原文地址:使用 AI 写作 |开放人工智能 (openai.com)

1)编剧大卫·科努 (David Cornue)
“我把ChatGPT当作故事的合作伙伴和评估工具,而不是故事的创作者。我告诉其他作家,如果你试图让AI为你写作,你会失去自己的某些东西。这就像为了得到A+而抄袭机器人的作业。我宁愿自己完成自己的作业。我从不让它’帮我重写这个场景’。作家们需要问自己:’如何以一种感觉良好的方式使用它,让你觉得作品仍然是你的,仍然保留你的声音?’只要你是创意的源泉,AI就是一个很棒的辅助工具。
我非常明确自己想如何使用AI。我设定了界限,就像在一段关系中那样。我说,这是可以接受的,那是不可接受的。我竖起了一道创意防火墙,告诉AI:’不要为我写作。我才是作家。你不是作家。’
我每天都在使用ChatGPT。我把它当作一个编剧团队。现在我正在改编斯蒂芬·金的一部小说。我会说:’这是我的大纲。我觉得戏剧性不够。有什么想法吗?’它会提供一些想法,然后我们就像在编剧室一样,来回讨论面临的挑战。
有时我会让它用我开发的讲故事原则给我反馈。或者,我让它扮演一个资深编剧的角色。我说:’好,假设你是某某著名作家或导演。你有什么意见?’
我始终掌控全局。它是一个奇妙的意见板,比我能想象的任何东西都更快、更聪明、更好。

2)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哈德·曼朱(Farhad Manjoo)
“ChatGPT已经成为我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在开始写作之前,我有时会与它讨论我正在思考的想法。这感觉就像是头脑风暴——就像是深入思考一个想法,或者把想法说出来。我还尝试过把它当作我的第一个读者。写完几段后,我会把内容展示给ChatGPT,请它给出一般性的批评。有时它的反馈相当不错。它会提出可能的反驳观点,或者引导我想到一些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点子。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与编辑交谈,但有这样一个可以让我随时交流想法的工具还是很棒的。
我最常用的功能是我在《纽约时报》文章中提到的词语查找。我总是在努力寻找表达某事的巧妙方式,我想这就是写作的本质吧。
在有ChatGPT之前,我会查阅字典和同义词词典,在谷歌上漫无目的地搜索完美的词语。
现在ChatGPT替代了所有这些工具。它在帮助寻找类比、比喻和成语方面也非常有用。经常,我会想到一个类比的前半部分,却无法以恰当的方式完成后半部分。现在,如果我想要一些有趣的比喻但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我就会向它寻求帮助。经过一番来回讨论,它帮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表达。我从未用过其他工具能在这方面提供如此大的帮助。”

3)斯图·福蒂尔(Stew Fortier)
“我把AI看作是一个创意合作伙伴。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AI来提升我的创造力?’
有一个我认为被忽视的观点是,你其实可以让这些AI工具向你提问,激发你的思考,促使你开始写作。人们的本能反应是说,’哦,这东西就是替我们写作的。’但实际上,它也可以向我提问。它可以引导我思考,塑造我的想法——而这正是优秀写作的起点。
如果不是你成为一个提示工程师,而是看看AI能从你那里激发出什么呢?AI可以成为一个不带评判的合作者,帮助你挖掘出独特而精彩的见解。
我把它视为一个随时待命的编辑,能帮助作家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不是取代他们的工作。作家可以利用它来头脑风暴、研究,用AI来完成写作过程中的非写作部分。
这就像你在《洋葱新闻》的编辑室里一样。六个人一起工作会比单打独斗更有创意。这种协同效应是存在的。
说实话,我其实永远不想放弃亲自写作的行为。写作就像锻炼身体或冥想一样。它是那些本身就有价值的活动之一。即使AI能写出完美的文章,我还是想亲自写,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写作很难。它有很多真正困难的地方,这些困难往往让人放弃。你可能还没喝咖啡,或者灵感枯竭,或者找不到故事需要的某个统计数据或事实……如果AI能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那么作为一个作家,你就更有可能坚持下去,完成工作。”

4)喜剧作家莎拉·罗斯·西斯金德 (Sarah Rose Siskind)
“我用ChatGPT来创作喜剧。它不会直接给我一个完整的笑话,但它能够开启对话。比如,我会说:’我需要你扮演摩西。作为摩西,倾听一个叫梅根的现代社交媒体经理的抱怨,然后试着安慰她,尽管你的生活客观上要艰难得多。’我可以和任何人对话。我感觉就像那个人真的在我身边一样。
当我在写笑话的铺垫时,我发现它很有用。我曾经在写一个模仿《鲨鱼池》(Shark Tank)的段子,我就问它:’人们在《鲨鱼池》里通常会说些什么?’
在模仿中,你不需要百分百准确。你是在取其不同之处并加以夸张。所以我不只是寻找一些常见的话,比如’我在寻求投资’,而是在找那些独特的、可以夸张的《鲨鱼池》元素。比如,’鲨鱼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曾为一个编程会议上的人写过一篇调侃式演讲稿。我不是程序员,所以我让ChatGPT深入挖掘编程圈子里的内部笑话。我问:’团队里50岁程序员的刻板印象是什么?’ChatGPT回答说,除了其他建议外:’他们会让你听无休止的故事。’这让我想起老年人总是喜欢谈论他们在某些名人成名前见过他们。然后我让ChatGPT列举一些可能符合这种情况的科技界名人,在它给出的名单中,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看起来是最有趣的选择。最后,这个笑话变成了关于资深开发者如何不厌其烦地向年轻同事讲述他们在1998年的一个派对上差点遇到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故事。我确定了方向,但ChatGPT帮我填补了细节。
让我觉得神奇的是,我再也不会遇到写作瓶颈了——真的不会了。我觉得写作瓶颈其实就是一种独我论的感觉,一种完全孤立无援的感觉。而因为有了这个工具,我不再感到孤单了。”

5)小说家艾丽·格里芬(Elle Griffin)
“ChatGPT彻底改变了我的写作方式。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无疑是研究。在有ChatGPT之前,我会用谷歌搜索研究报告,在维基百科上深入探索并查看所有脚注,还会阅读亚马逊上的大量书籍。我花了太多时间翻阅数百个网页,购买几十本书,却只是为了阅读每本书的几个章节。
现在,我只需向ChatGPT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关于情感表达程度高低不同的文化,有哪些研究?”就能直接获得我需要的研究资料。我总是要求ChatGPT提供资料来源的链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我还用ChatGPT来为我的小说头脑风暴。当我想要描绘人类在一百万年后可能的进化状态时,我询问是否有证据表明人类仍在进化。ChatGPT引导我找到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在水中憋气潜水的人会发育出更大的脾脏。在研究技术系统时,它又引导我找到一项关于在水中传输数据的研究。这些启发了我乌托邦小说的两个章节!
这些查询完全不会影响我自己的写作风格。它只是帮助我更快地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因为它引导我找到更相关的资料。ChatGPT并没有替我写作或思考。它只是让我更容易获取信息,这样我就可以花更多时间发挥创意,而不是花时间搜寻信息。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的深度阅读和研究。现在,多亏了ChatGPT帮我找到最切合我工作需要的作品,我读了几本非常符合我兴趣的精彩书籍。
我简直无法形容这比在谷歌上一页页搜索,从博主和品牌撰写的针对搜索引擎优化的列表中筛选信息要好多少。”

2、作为一家前数据智能公司的合伙人,看到本周有个老词“数据中台”又被陈果“刨坟鞭尸”了,还是要凑凑热闹说几句。
先看最新的艾瑞对数据中台的报告,看下这个行业的近况:2024年中国数据中台行业研究报告 (qq.com)
再看看果总的文章:mp.weixin.qq.com/s/IueIYkI1wU8daPRjC-GL_g (标题是:数据中台完蛋了,数据软件行业还是要继续),看评论还是被从业者直接人身攻击了~
果总属于杠精圣体,因为他总把话说的很绝对,当然这是自媒体时代比较博眼球的方式。主观上来看,和不喜欢其他行业通过这类博眼球的文章一样,我从来不喜欢果总的文风的,但你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话还是有60%+的道理的。
我不认同的地方是,他不应该否认用户对于一个统一的内部的数据平台的需求和向往,以及说中国商业社会要在走一次欧美企业的老路。认同的是,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能真的把它用得起来。
在过去7、8年时间数据中台可以说是把市场洗礼了一遍,为之付费的企业不在少数,哪个企业愿意为内部提效这种似是而非的噱头花几百万甚至更高的成本买单,当然是企业认为数据中台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其实这个讨论只是停留在一体化的还是分步的是没意义的,企业对数据的管和用的理念、习惯的改变当然是要分步的,但分步要多久,半年、一年,还是五年、十年这是有区别的,也是决定是否会产生一体化的服务商,这也和企业投入有关。其实靠着一些红利做起来的企业,如果能在红利期,完成这样的转型,那公司就是迈入一个新的管理高度,为什么中台是诞生在互联网公司,除了需求本身旺盛以外,站在风口,财大气粗,人才济济也是能做起来这个事情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也在想,是不是吃的到时代红利的,才有机会吃到管理红利,现在经济环境差,企业压力更大,对于这类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往往都不是第一要务,那你陈果还搞啥管理咨询,我们还搞啥数字化?
我个人看法是,作为企业,你如果正踩在一个为数不多的时代的风口上,你有足够的利润或者政策的支持,那就尽快驱动转型,看前面的讨论,你应该能想象这个投入是很不小的,也是足够能拉开和同行业没有转型企业的差距的。当然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时代红利也不是你能选择的,但科学管理能力确实也是内功,量力而行。因为高增长,以及资本驱动,带来的数字化供应商供给过剩,也因为经济周期,在逐步洗牌,是这个行业泡沫最小的时候,可能是企业做类似数字化系统付出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时候。

3、华为和苹果新机发布会,一个太没特点了,一个太有特点了
这是我朋友圈在苹果发布会后看到讨论最少的一次,甚至吐槽都懒着吐槽了。汗青写了一篇仿乔布斯体的文章:假如乔布斯重新发布iPhone16 他会怎么吐槽 (qq.com)
其实在iphone15出来的时候,我也用数字人做过类似的视频,不过相比这个犀利程度,还是差了点,可以看看~
同样目标客户都是有钱人,华为还是用心了,价格也开始遥遥领先了。

4、因为临时安排错过晓波老师厦门的出海峰会,没能现场参加,这里是会议精华,我认为非常有价值

原文地址:mp.weixin.qq.com/s/ZX739ruqfcTYCrrztiFyaA

最后,本周会邀请我的好朋友,律塬AI的创始人 周正来做个在线分享,讲一讲AI在法律行业的应用,感兴趣可以加入到下面这个讨论群,如果添加不上,可以加我微信拉群:aipcz1900

By adampa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